Lydia的音樂盒

2006/11/08

昨晚為自己的教學科技寫下歷史的新頁

昨天的遠距教學真是有趣又緊張!
真不禁要驚呼" 科技真是令人感動啊"....
透過網路無距離的學習,更增添了許多趣味及便利,
但坦白說,剛開始時確實是非常緊張與不安的,
雖已進入討論區和小組同學一起討論,
但是又很想知道其他同學會在何方,
是否可以遇到他們一起對話?
發現似乎無法兼顧組內與組外同學一起討論,
但在尋找的過程中真是驚險萬分!
深怕就回不到原來的視窗,而迷了路.....
果真是個浩瀚無比的大黑板!
在那大黑板上,留下了我們學習的足跡.......

我想我需要大自然

昨天的心情依然很悶

但收到了一位好友寄來美麗的大自然風景照片

心情頓時覺得開朗了起來

想想我真的很久沒有旅行了

好久沒有認真的欣賞一場音樂會了

我想我的心靈在給我暗示

我需要大自然的擁抱

感謝好友給了我靈感

並在我心裡最需要安慰時

及時給我鼓勵

我真的很感動

心中充滿感謝....

隔代教養 ----阿祖的兒子

【阿祖的兒子】這部紀錄片在探討沒落的採礦社區內隔代教養的問題,導演吳念真選擇以阿祖及阿宏為故事主角,並告訴我們外移情況嚴重的侯硐社區中,光是侯硐國小就有48﹪的小孩出生在單親家庭或隔代教養的環境中,片中出現的個案代表的不是單一的新聞事件,而是普遍的社會問題。在這紀錄片中我們不只看到了「隔代教養」的問題,更看到了「城鄉差距」、「貧富不均」所造成的種種問題。

由於社會變遷及家庭功能結構的改變,「雙薪家庭」成了一般家庭的趨勢,往往陪伴孩子的工作漸為保母、安親班老師、外傭所取代。而經濟弱勢的家庭,更可能隨著工作搬遷,將孩子交由祖父母照顧,隔代教養問題因而產生。家扶基金會目前所扶助的三萬三千餘名兒童,由於失親、遺棄、或負擔家計者因單親、年邁、教育程度不高、患有長期慢性疾病及家中扶養人口眾多等因素,致使生活落於貧窮及隔代教養之中,影響所及,除了在學習機會及預算上低於一般家庭學童外,在經濟劣勢及缺少父母陪伴照顧的環境下,也連帶使得孩子在心理發展及社會適應上產生問題。

隔代教養似乎隱藏著許多的問題:
1.祖父母的體力無法負荷,而採放任式的管教方式。
2.祖父母較易寵孫子。
3.祖父母不易協助其作業完成。
4.祖父母與孫子女年代相隔較久,且所處外在社會環境的不同,可能會使祖孫間產生語言溝通上的問題。
5.祖孫所處的年代大不相同,彼此所形成的價值觀念時常大相逕庭,而容易有代溝的情形產生。
6.孩子需要父母的愛缺乏來自父母的愛的孩子較沒有安全感,而情緒化。

身為教師的我們幫助隔代教養的孩子的方法
1. 和祖父母或父母保持密切聯繫,與其溝通,提供正確教養資訊。
2. 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並給予積極的回應。
3. 發掘孩子的長處,協助他發展自己的優點,肯定自我。
4. 協助孩子紓解精神壓力,轉移他的不安。
5. 老師協助培養孩子不同的能力,及多方參與的興趣。
6. 老師如果有事情需要學生幫忙,可以指定幫忙。
7. 老師可以家庭訪問,進而了解學生這樣做的動機為何。
8. 老師要扮演積極主動的角色,主動詢問學生是否需要幫助。
9. 學生行為有偏差需要改進的時候,老師也不能鬆軟,也需要嚴加指責,要讓學生心服口服,
知道自己為什麼被責罵,不能因為孩子因為從小缺乏管教就更放任他們。因為隔代教養學生
容易出現偏差行為,老師要妥善處置,也不能一味的以消極的懲罰處理。
10. 對學生給予適當額外的課業輔導,並培養其對課業的興趣及建立他的信心。
11. 不讀書的孩子,不見得是壞孩子,老師應多給予隔代教養的孩子關懷。

教學科技期刊報告與心得

『教學科技研究』相關期刊論文閱讀心得報告大綱
期刊名稱:從種子教師的角度探討中小學資訊教育推廣與困境
作者:張雅芳、徐加玲 出處:《教學科技與媒體》月刊66(2003年12月)
摘要
本研究調查資訊教育種子教師「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關切階層,並且分析其所感知的推動障礙。結果發現關切強度最高的依次為「訊息」、「合作」與「調整」階層,強度最低的是「管理」階層,由此顯示種子教師在「資訊科技融入教學」呈現不穩定狀況。在阻礙因素方面,以補助經費不足及維護人力不足最為嚴重,其次為教師欠缺足夠時間。最後,本研究針對種子教師的遴選,培訓的內涵、支援的提供、「關切階層問卷」的應用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字:資訊教育、創新推廣、關切階層
壹、前言
因應二十一世紀的資訊化社會,國民教育九年一貫課程強調資訊科技融入各領域教學,為加速資訊教育的推動教育部於1999年即進行「擴大內需」方案,使得每一所中小學至少有一間電腦教室,並有專線連接網際網路。但是,有先進的資訊設備與環境是不夠的,教師才是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關鍵成功因素。
為使資訊教育真正落實於中小學,教育部2003年的課程教學深耕種子團隊計畫,規劃由各縣市遴選資訊教育種子教師,由中央培訓,使種子教師成為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推動者。有鑑於資訊教育種子教師扮演改革代理人的重要角色,本研究乃從教育創新推廣理論出發,調查分析資訊教育種子教師對於「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關切階層。再由系統的觀點,整理相關的文獻,歸納出阻礙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主要因素,並實際調查教育種子教師目前的感知狀況。最後根據上述調查結果,提供適切的看法與建議,以為中小學資訊教育推廣的參考。
貳、文獻探討
一、資訊教育的新內涵
回顧資訊教育的發展,發現早期推動重點在於電腦技能或素養的培育,亦即Jonassen(1996)所謂的學電腦知識(learning about computer)。到了中期,推動的重點在於電腦輔助教學(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亦即從電腦學知識(learning from computer),而後推動的重點在於資訊融入教學(computer integration),亦即用電腦學知識(learning with computer)。九年一貫新課程,資訊教育是要融入各個學習領域,而不是一門獨立學科,資訊科技扮演的不是「附加(Add-on)」或「輔助(supplement)」的角色,而是「整合」、「加值的(Value-added)角色」用來支援與延伸課程目標。
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至少有下列三項意涵(王全世,民89;徐新逸、吳佩瑾,民91):一是資訊科技應與其他領域充分整合,整合於課程、教材與教學活動中。二是資訊科技應被視為視為一項不可或缺的教學工具與學習工具,就像教師手中的粉筆與黑板:學生手中的筆與紙。三是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焦點在於教學,而非資訊科技。
二、教育創新推廣理論
教育創新推廣的意義:即是對教育環境中的成員而言為未知的新觀念、新技術,經由一定管道引入後,成員對新觀念或技術從一無所知到廣泛地採用的時間連續過程。根據「創新性」高低可分為五類採用者:先驅者、早期使用者、早期大多數、晚期大多數、以及遲緩者。適合擔任「改革代理人」的資訊教育種子教師,應具一定程度的創新性,為早期的使用者,而且體認資訊教育的推廣是一持續漸進的過程,並能致力提高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可適用性、可觀察性、相對優勢、簡易度、與相容性,俾使加速落實資訊教育。
三、關切階層的意義與功能
在創新推廣的過程中,採用者亦即教師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直接影響到推廣的成效,Hall Hord(2001)的「關切採用模式」及指出必須確切掌握教師對創新的關切程度,藉以瞭解創新推廣的進展及其所面對的問題,進而研擬有效的策略,以提升創新推廣及實施的成效。(王令宜、高薰芳,民84)。所謂關切(concern)指的是採用者對於創新的感覺與看法,關切階層(stages of concern)指的是採用者在涉入創新的實施時,會經歷到的關切發展階段。理論上,教師對於教育創新之關切可分為階層O至階層6計七種階層,分別是察覺、資訊、個人、管理、成效、合作及調整等。

四、資訊融入教學的阻礙因素
國外Persichitte. Caffarella 與Tharp(1999)的研究指出傳統上阻礙教學科技有效地應用於班級的因素包括時間、專業知能、設備取得,以及資源與支援等。國內李雪莉(民89)的調查也有相似的結果,中小學教師應用資訊科技於教學的障礙來自於電腦設備不足(40.5%)、害怕或不會使用電腦(25.3%)、負擔過重(13.1%),以及維修資源不足(9.5%)。阻礙資訊科技融入教學的因素可謂錯綜複雜,此研究將從系統的觀點歸納為三類:一為國家政策層面,含政策、經費、宣導;二為學校組織層面,含遠景、軟硬體設備、行政支援與獎勵:三為教師個人層面,含知能、時間、心態、意願等。
參、研究方法
本研究採問卷調查法,在短時間內蒐集當前的狀況資料,並進行分析,以為日後進一步研究的基礎。本研究採用的問卷,內容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份為填答者的基本資料,包括性別、年資、服務單位、最高學歷、使用電腦的方式、以及是否曾將電腦用於自己的課堂教學等。第二部分為創新關切階層問卷,問卷內容源自Hall、George與 Rutherford(1979)的研究報告,而後由高薰芳、丁宇超(民85)編制成中文版本,用於全品質管理(TQM)的調查上。第三部分為阻礙推動的因素問卷,其中羅列的因素分為政府層面、學校層面、與教師層面三大類。
編制完成的問卷依照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提供的學員加以編號,於民國九十二年五月在資訊教深耕種子教師培訓課程的講習會上發給學員填寫,並且當場回收。
肆、研究結果與討論
一、研究結果
本研究總計發出問卷47份,回收44份,回收率94%其中男性佔大多數,有36人,女性8人。國中教師18人,國小教師26人。其背景平均分佈於資訊、數理、語文、工業教育、初等教育、美勞教育等系所。任教專長大多為電腦以外,還有其他學科。年資方面,任教6年至10年的人數最多,有16人;其次是任教11年至15年,有11人;任教5年以下的有8人,;任教20年以上的也有5人。超過四十人以上勾選者依序是閱讀網頁資料、使用電子郵件、查詢資料、製作文件等,大部分受試者均曾將電腦用於課堂教學。
在關切階層的問卷分析面,由各階層的原始分數平均值,及相對應的百分位數,繪出關切階層的剖面圖如圖二所示。由此可知關切強度最高的三個階層依次是訊息、合作與調整階層,而強度最低的是管理階層。進一步分析國中的種子教師,繪出關切階層的剖面圖如圖二所示。此可知關切強度最高的三個階層依次是訊息、合作與個人階層,而強度最低的是管理階層。而國小的種子教師,繪出關切階層的剖面圖如圖二所示。可知關切強度最高的依序是訊息、調整階層,強度最低的依舊是管理階層。
在阻礙因素的分析方面,由表二可知以補助經費不足,及學校的維護人力不足為最高;其次為教師欠缺足夠時間、配套措施不足、相關資源不足、教師心態保守、及學校獎勵措施不足等。而嚴重程度最低的則是主管不予支持,及家長不表支持等。進一步針對國中與國小種子教師分別進行分析,由表二可知,國中與國小種子教師在前七項阻礙因素的排名有大致相同的看法,只是國小種子教師認為教師融入知能不足的嚴重程度較高。此外,國中種子教師幾乎在各項阻礙因素的評分上均比國小種子教師來的高。
在其他阻礙因素的開放式問題方面,填寫內容經過整理後,歸納出下列阻礙因素,包括:現行教育制度僵化、基本學力測驗箝制、城鄉差距、小校、偏遠學校的問題、基本設備不足、資訊人員本位主義過高、國中領域教師本位主義較強、教師缺乏誘因、導師實施的意願不佳等。
在相關看法或開放式問題方面整理出以下重點:
(一)教學與科技操之在人,故教師的教學技巧與應用科技的信念同等重要。
(二)勿本末倒置,過份鑽研技術層面,應注重學生「學習」,而非老師「教學」。
(三)應考量資訊融入的可行性與適當性,非融入而融入。
(四)建議資訊教師於本科領域先行示範教學,提供足夠之經費及設備給重點學校先行為之,舉辦大量教學觀摩,以便推廣至一般教師。
(五)質疑究竟有多少研究可以證明資訊科技可以提升學習成效。
二、討論
資訊教育種子團隊的成員以男性居多,,比例高達八成四,成員的專長背景也相當多元,由於個別差異過人,使得集體式的培訓課程難以滿足每位成員的需求;種子團隊的成員遴選未有一致的標準,導致成員的背景、經驗知能差距太大,
勢將影響培訓及推動的品質。多數種子教師仍期望獲得更多有關「資訊融入教學」的資訊,並期望與其他使用者合作交流,以及重新定位、探尋新的應用。
在推動資訊教育的阻礙因素方面,種子教師一致認為以補助經費不足最為嚴重,其次是電腦設備使用頻繁後出現的維護人力之不足。此外,教師工作負擔繁重,欠缺足夠的時間,來規劃進行資訊融入教學活動,加上學校的獎勵措施不足,欠缺誘因,令基層教師裹足不前。最後,國中種子教師評定阻礙因素的嚴重程度要比國小種子教師高出許多,顯示在國中推動「資訊融入教學」所感知的阻力較國小為大,需要更多的關照與支援。
伍、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針對資訊教育種子教師的關切階層及其感知的推動障礙進行問卷調查,獲得結論如下:
第一、資訊教育種子團隊的成員來自各縣市,大部分為男性,成員的專長背景相當多元,對於「資訊融入教學」的實務經驗與觀點看法,有一定程度的差異性。
第二、種子團隊參雜非使用者,即使是使用者,在「資訊融入教學」的採行上仍出現不穩定的狀況,並非是熟練的使用者,導致關切層面剖面圖出現兩個高峰,強度最高的是訊息、合作與調整階層,強度最低的是管理階層。
第三、經費不足、維護人力不足、教師的時間不足、配套措施與相關支援不足、教師心態保守、學校獎勵措施不足等,是資訊教育種子教師認為阻礙資訊融入教學最嚴重因素。
針對上述研究發現,提出五項建議,以供資訊教育推動之參考。
第一、遴選時宜有一定的標準與程序,確保一致的知能、經驗、信念,俾使人員培訓以及支援的提供,而有助於日後資訊教育之推動。
第二、資訊種子教師需要獲得更多有關「資訊融入教學」的訊息。
第三、推廣知能的提升實為種子教師培訓的主要目標,俾使未來在資訊教育的推動上發揮其應有的功能。
第四、中央的經費補助,除硬體項目外,還應考量維護人力的提供,更重要的是賦予地方或學校更多的彈性,並發展最適切的配套或獎勵措施。
第五、可使用「關切階層問卷」做為工具,有系統地監控創新推廣及實施過程中的變化與差異。
最後,在後續研究方面,建議進一步追蹤資訊種子教師在當地中小學推動資訊教育的過程。深入瞭解其面臨的困境,擬出最適切的支援措施及迫切需要提升的知能。

心得:
此研究中顯示國民中小學教師資訊融入課程,在實際層面確實有其推行的困難之處,尤其是在國中教師的部分,有升學的壓力,使得在國民中學的推動上更是困難度加高;但是我個人的淺見認為:資訊融入教學是未來的趨勢,更是教學的一個途徑,教師們都需要具備這樣的能力與專業。由於在我們求學的時代,電腦的使用並不普遍,因此我們所受的電腦資訊教育、訓練都是相當不足的,但是反觀今日,這一代的年輕學子,電腦能力已是必備的條件,教師甄試的第一關就是電腦資訊能力,再再強調資訊能力對於教師的重要。
我想處於中生代教師的我們,此時期是我們的陣痛期,只要突破自己對於對電腦操作的恐懼,視其為一個方便教師教學,加強學生學習的工具,樂於去嘗試,用於教學之中,多參加資訊的研習,而學校行政部分應做維修、人力的提供,多給予教師鼓勵、支持,家長也能多配合學校政策。相信資訊融入教學是給老師及學生一個更便利的更充實的教學途徑及方法。

努力生活

在 十月十八日 多元文化教育課堂中, 黃 老師放了「浩劫重生」這部電影的片段,讓我們體會影片中深藏的意義。這部片子我之前沒有看過,但是看了之後心中有很多的想法與感動。這部影片的大意:查克(湯姆漢克斯飾演),一位聯邦快遞的系統工程師,在一次出差的旅程中,他所搭的小飛機失事,他被困在一座資源貧瘠的無人荒島,當他失去現代生活的便利以及人與人之間的互動,生活唯一的目的就是求生,他的人生觀反而逐漸有所轉變,當他發現生活的壓力頓時消失,便開始反思人生的目的,最後對於工作、感情,甚至生命本身都有全新的體會和領悟。

由於時間非常有限,雖然老師只給我們看了片段,但是這個故事卻給了我許多的啟示;想著我們的老祖先,就是過著這樣的生活,不斷的為了生存而努力活下去,甚至發明許多器具及謀生的方法,讓今日的我們有著如此便利、享受的生活。

我想著若那個主角是我,那我會如何?我能適應在荒島的生活嗎?能活的下去嗎?

人是群居的動物,若是這世界僅剩自己一人,這世界將是何其可怕;所以我們要更加的尊重接受他人才是,即便是不同的文化,這是一個地球村,我們要愛護每個族群,尊重每一個生命。

這部影片也啟發了我另一個議題的感想-「生命教育」;男主角為了生存,他付出了所有的努力,他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勇敢的站了起來,他沒有被惡劣的環境打倒,他只是要活下去,他要回到他所愛的人的身邊。所以,困厄的環境會激發人的無限潛力,讓不可能變可能,所以困境並不可怕,它也許是你生命中的重大轉捩點。我覺得這部影片也可以運用在「生命教育」中,讓學生體會生命的可貴,不要怕困難,要靠毅力一一解決,才是人生的最大意義所在。

要做個好榜樣ㄚ....

今天早上監考提早了五分鐘進教室,學生看到我就要求先發考卷,看題目,我說不行!因為這是不對的行為,對其他的班級也不公平.學生馬上就回答:妳不說,我們也不說,沒人會知道的!我非常的堅持告訴他們:不行這樣!並想著你們這樣的想法和玉x官邸的那一家人不是一樣嗎?

這真是上行下效血淋淋的例子,在位者請你做個好榜樣,教導你的子民什麼是禮義廉恥!

我所認知的多元文化

我所認知的多元文化教育:是讓個體與群體享有多元文化的民主,每一個人都必須要面對文化中的"陌生人",這些"陌生人"是自我知識的來源,因為我們希望尊重及培養這種無限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