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dia的音樂盒

2006/11/15

我的童年~~多元文化與多元語言的眷村生活

這是台中清水清泉岡眷村改建後的大樓

我回想起自己的童年生活,我在六歲以前也是由祖父母帶大的,由於外公外婆,爺爺奶奶,都是民國三十八年逃難來到台灣的,所以當時都是軍官出身的外公、爺爺,分配到了眷村的宿舍,所以從小我就是眷村中長大的小孩,記得小時候在一排排的眷舍中,像我一樣的小孩非常多,都是父母到台北上班,假日才會回來,平時就是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照顧我們。

眷村的文化是多樣的,光是平時溝通的語言就是相當的多樣,記得對面的曹奶奶是湖南省人口音很重,隔壁的彭婆婆是四川人,常用家鄉話罵人,另一邊的鄰居毛爺爺是山東人,高大的身型,配上濃濃的山東腔,很有趣!飲食的文化也是非常多樣,曹奶奶一早要吃白米飯,彭婆婆特愛吃辣什麼菜裡一定加辣椒,毛爺爺做好了饅頭我們也一定有一份;由於鄰居的感情都非常好,或許有著相同的背景,有著相同的革命情感,大家彼此照顧,彼此交流,但是大家都來自不同的省分,卻漸漸的形成了另一種屬於那個眷村的文化。

我從小在那個我認為的「小小聯合國」中成長,我學著用各種語言和不同的鄰居長輩們溝通相處,也學著用他們熟習的方式和他們生活,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經驗,但由於我是小學後就到北部就學,因此,隔代教養的問題與缺點並不明顯。
但是,從小我所接觸到的環境,就是一個擁有多完文化的特性,我覺得它讓我的生活更加豐富,更加懂得如何尊重,也學習打開心胸,去適應每個人和我的不一樣。

由於,黃老師要我們寫下我們的童年生活,我就想起我很久沒有回去,我從小長大的那個村子,所以在這個週末我回到村裡,好多的童年回憶都湧上心頭,看到以前一排排的村舍都改建了,小時候那些爺爺奶奶們年紀都大了,但是熱情和關懷卻絲毫不減當年,看他們依舊閒暇就聚在一起,用著他們自己的鄉音和每一個人溝通,大家都聽的懂,我想那是因為體諒的心是一樣的,語言再也不是一種距離了。因為尊重彼此,大家一起走過了六十年。

異國婚姻

「黑仔要娶某」觀後心得

餐廳廚師「黑仔」,四十歲從未出過國,第一次出國就是要到越南去娶新娘,在他朋友的仲介及鼓吹之下,他付了二十五萬要到越南去迎娶他的新娘,他們從未見過面,更別說相處,於是他們就要結婚、生子成為一家人。
我想現在台灣是有一群人在婚姻仲介下,到東南亞國家像「皇帝選妃」般的挑選老婆,於是在幾天之內完婚,來到台灣,異國婚姻就這樣展開生活,了解對方是從結婚之後才開始的;當然這其中的問題與困難,一定也是相當的多。
在影片中先是看到黑仔與阿鑾很開心的要準備結婚,我常想是不是即將要結婚的兩人,不論是相同國籍相同文化,抑或是不同國籍不同文化的兩人,是否都應該考慮婚姻對彼此的意義,再來走入婚姻之中。剛開始兩人開心的準備婚禮,然而到了異地,婚姻生活正視展開,一切卻都走了樣,我想黑仔與阿鑾的故事只是冰山的一角,台灣有太多這樣的婚姻,這樣的家庭,值得我們去重視,因為這已成為我們台灣的一個社會現象。
根據內政部2004年五月底新移民人數統計發現,目前大陸與新移民人數已達348492人,每3.1對結婚登記者中,約有一對是跨國連姻下的產物。這真是一個令人吃驚的數字,它也正是一個在不斷攀升的數字,儼然已經成為台灣社會未來發展的一項隱憂。
台灣的弱勢男子與東南亞的弱勢女性,共同組成跨國婚姻家庭,不僅要面對婚姻調適、生養子女等問題,加上跨文化適應下形成的風俗民情、生活價值觀差異、語言溝通隔閡等衝擊等等,都是需要去面對及調適的。台灣男子有些是為解決延續後代的壓力,東南亞女子部分是以經濟為重要考量因素之一,這樣的動機不同產生的跨國婚姻,相對較容易產生婚姻中的不協調,語言的溝通不良使得夫妻的關係較易產生衝突,再加上小孩的教養問題,種種的困難使得我們想想該如何解決這樣的困境。
一、 我們觀念需要做修正:我們應摒棄以「台灣文化沙文主義」為核心的文化一元論避免台灣文化成為文化上的一種「霸權」,而宰制了外籍新娘文化的多樣性與差異發展的機會。
二、我們應給予新移民女性更多的尊重,尊重外籍新娘文化與其他文化之間的差異,而且不但不把這些差異當作負載,甚至應視其為文化的特色與資產。
三、實施多元文化教育,並落實於日常生活之中,使國人都能了解尊重「多樣」與包容「差異」文化觀的重要性。
四、府應多給予其輔導,加強協助外籍新娘適應的問題。
五、成立優生保健的部門指導新移民女性,生育與教養的各種問題。

身為教師的我們可以在學校中多加關心「新台灣之子」,給予多點指導、耐心,幫助他們度過學習上的困難,加強和家庭的聯繫,培養多元文化的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