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dia的音樂盒

2006/11/15

我的童年~~多元文化與多元語言的眷村生活

這是台中清水清泉岡眷村改建後的大樓

我回想起自己的童年生活,我在六歲以前也是由祖父母帶大的,由於外公外婆,爺爺奶奶,都是民國三十八年逃難來到台灣的,所以當時都是軍官出身的外公、爺爺,分配到了眷村的宿舍,所以從小我就是眷村中長大的小孩,記得小時候在一排排的眷舍中,像我一樣的小孩非常多,都是父母到台北上班,假日才會回來,平時就是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照顧我們。

眷村的文化是多樣的,光是平時溝通的語言就是相當的多樣,記得對面的曹奶奶是湖南省人口音很重,隔壁的彭婆婆是四川人,常用家鄉話罵人,另一邊的鄰居毛爺爺是山東人,高大的身型,配上濃濃的山東腔,很有趣!飲食的文化也是非常多樣,曹奶奶一早要吃白米飯,彭婆婆特愛吃辣什麼菜裡一定加辣椒,毛爺爺做好了饅頭我們也一定有一份;由於鄰居的感情都非常好,或許有著相同的背景,有著相同的革命情感,大家彼此照顧,彼此交流,但是大家都來自不同的省分,卻漸漸的形成了另一種屬於那個眷村的文化。

我從小在那個我認為的「小小聯合國」中成長,我學著用各種語言和不同的鄰居長輩們溝通相處,也學著用他們熟習的方式和他們生活,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經驗,但由於我是小學後就到北部就學,因此,隔代教養的問題與缺點並不明顯。
但是,從小我所接觸到的環境,就是一個擁有多完文化的特性,我覺得它讓我的生活更加豐富,更加懂得如何尊重,也學習打開心胸,去適應每個人和我的不一樣。

由於,黃老師要我們寫下我們的童年生活,我就想起我很久沒有回去,我從小長大的那個村子,所以在這個週末我回到村裡,好多的童年回憶都湧上心頭,看到以前一排排的村舍都改建了,小時候那些爺爺奶奶們年紀都大了,但是熱情和關懷卻絲毫不減當年,看他們依舊閒暇就聚在一起,用著他們自己的鄉音和每一個人溝通,大家都聽的懂,我想那是因為體諒的心是一樣的,語言再也不是一種距離了。因為尊重彼此,大家一起走過了六十年。

1 Comments:

  • At 1月 01, 2007, Blogger cheng said…

    我生活的環境雖與眷村無關,但對眷村有一種親切感,可能是食物的關係。從小喜歡麵食,覺得那裡的東西都好吃。

     

張貼留言

<< Home